RK | 企業(yè) | 全稱備注 |
---|---|---|
1 | 中國航天 |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|
2 | 華為 |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|
3 | 中芯國際 |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 |
4 | 中國商飛 |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|
5 | 比亞迪 |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|
6 | 中國船舶 |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|
7 | 格力電器 |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|
8 | 中國中車 |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 |
9 | 大疆 | 深圳市大疆創(chuàng)新科技有限公司 |
10 | 上海電氣 |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11 | 海康威視 | 杭州??低晹底旨夹g股份有限公司 |
12 | 海爾智家 | 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|
13 | 三一集團 |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|
14 | 上海機電 | 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|
15 | 吉利 |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|
16 | 京東方 |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17 | 美的集團 |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18 | 中興通訊 |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|
19 | 隆基綠能 |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
20 | 中聯(lián)重科 | 中聯(lián)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|
21 | 福耀玻璃 | 福耀玻璃工業(yè)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22 | 歌爾股份 | 歌爾股份有限公司 |
23 | 匯川技術 | 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|
24 | 藍思科技 | 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
25 | 濰柴動力 |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|
26 | 蔚來 | 蔚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|
27 | 科沃斯 | 科沃斯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|
28 | 深天馬 | 深圳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|
29 | 北汽集團 | 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|
30 | 中國寶武 |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|
31 | 海信 |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 |
32 | 特變電工 |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|
33 | 埃斯頓 |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|
34 | 盈趣科技 | 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
35 | 徐工機械 |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|
36 | 大族激光 | 大族激光科技產業(yè)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37 | 歐菲光 | 歐菲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38 | 長盈精密 | 深圳市長盈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|
39 | 四川長虹 |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|
40 | 圖靈智造 | 上海圖靈智造機器人有限公司 |
41 | 科大智能 |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|
42 | oppo | 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|
43 | TCL | 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44 | 達闥科技 | 深圳前海達闥科技有限公司 |
45 | 勁勝 | 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 |
46 | 長飛光纖 |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 |
47 | 新時達 | 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 |
48 | 華中數控 |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 |
49 | 沈陽機床 | 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 |
50 | 柳工 |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|
2021.02德本咨詢/eNet研究院/互聯(lián)網周刊選擇排行 |
“十四五”推進數字化轉型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高度重視數字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國產替代,工業(yè)機器人、工業(yè)軟件、工業(yè)互聯(lián)網和工業(yè)大數據等領域蓬勃發(fā)展。突如其來的疫情也在客觀上加速了制造企業(yè)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進程。
在近日召開的2020中國智能制造系統(tǒng)解決方案大會暨聯(lián)盟會員代表大會上,工信部辛國斌副部長強調,“十四五”時期,將繼續(xù)堅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動搖,加快推動制造業(yè)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轉型步伐。
從國際證券市場看中國智造
中泰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龍表示,從全球龍頭企業(yè)分布看,北美地區(qū)智能制造的龍頭企業(yè)主要集中在增材制造、航空航天裝備領域。歐洲聚集全球工業(yè)機器人及工控系統(tǒng)領域龍頭。日本、韓國地區(qū)汽車制造優(yōu)勢明顯。中國智能制造的分布,目前看還有所不同。
但可喜的是,數據顯示:航空航天正獲得市場較高關注。
從A股上市公司分布看,493家主營業(yè)務涉及相關產業(yè)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14萬億元人民幣,占總體A股市值17%。其中,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新能源汽車、人工智能、軌道交通,合計占比達到整個智能制造板塊的40%。
由此可見,中國的智能制造今后將有很大變化的空間。
供給主體、應用主體、消費主體的合作生態(tài)
只要一提起“中國制造2025”,很多人都會想到“工業(yè)4.0”?!爸袊圃?025”和“工業(yè)4.0”兩個戰(zhàn)略都是為了面對新一輪的世界競爭,增強國家工業(yè)的競爭力,在世界工業(yè)發(fā)展中占領先機。如果按照德國工業(yè)4.0的標準來劃分,我國的工業(yè)主體還處于“補2.0的課,普及3.0,同時正在朝著4.0發(fā)展”的階段。
而“智能制造”被認為是未來工業(yè)轉型的核心,并不是某一項或某幾項技術的簡單組合,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有機融合,貫穿于設計、生產、管理、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本質上是供給主體、應用主體、消費主體的合作生態(tài)。
近日,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發(fā)布的一份關于中國智能制造發(fā)展水平的報告顯示,2020年全國制造業(yè)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較2019年有所提升,離散型制造業(yè)的成熟度水平略高于流程型制造業(yè)。其中汽車、電子、電器、醫(yī)藥制造、化學原料、化學制品等行業(yè)處于排頭兵位置。
智能制造離不開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
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(yè)變革中,智能制造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發(fā)展機遇的制高點和主攻方向。但與此同時,支撐服務智能制造相關領域技術發(fā)展人才的緊缺也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。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分析預測,2020年,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為750萬人,人才缺口300萬人;到2025年,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,人才缺口預計450萬人。
面對智能制造人才隊伍缺口,需要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,尤其是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疏導,為企業(yè)和高校院所架設融通橋梁。
不間斷,不欲速求效
智能制造不可能一蹴而就、一帆風順,需要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成長壯大。相較于德國的工業(yè)4.0,智能制造更符合當下中國的國情,但政策推動和全民意識仍是必須重視的源頭活水。依靠5G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,中國制造業(yè)未必能在未來實現彎道超車,但有了充足的源頭活水,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。
勿忘勿助,也就是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。